查看原文
其他

战火后的大使馆——鲜花蜡烛寄相思

潘占林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潘占林 1992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1994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克兰大使;1997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邦大使,在任南斯拉夫大使期间,亲历北约炸馆事件和南斯拉夫大风暴;先后三次在中国驻苏联使馆工作,经历了“八一九”事件和苏联巨变;曾在外交部苏欧司工作,任苏联处处长和参赞,见证了中苏关系的历史性转折;曾任以色列等国大使。



2000年5月7日,是驻南斯拉夫使馆馆难一周年,也是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牺牲一周年。

驻南斯拉夫使馆人员没有忘记,旅南华人没有忘记,贝尔格莱德人民没有忘记,祖国人民没有忘记……

一年过去了,饱受摧残的驻南斯拉夫使馆大楼框架依然顽强不屈地在风雨中屹立,只是残垣断壁随处可见,地面上铺满了玻璃碎渣和水泥残屑。破损的断墙残瓦中,枯藤摇曳,野草凄迷。那条使馆人员在危难中用褥单制成的救生带依然挂在窗外,上面依旧飘散着战争的气息。从楼内破损的门窗中刮来的风,依然带着尚未散尽的硝烟和尘埃。这里的一切,依然宣誓着当年的馆难是如此酷烈,当年的情景是如此悲壮!

这一天的上午9时,我驻南斯拉夫使馆和旅南华人在这里隆重举行我驻南使馆被炸一周年纪念会。衣着肃穆的驻南联盟使馆工作人员来了,痛失战友的新闻工会作者来了,满脸激愤的旅南华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前来看望自己的同胞,祭奠为正义事业牺牲的烈士们。

南斯拉夫各界人士也纷纷赶来,南联盟外交部副部长诺瓦科维奇,以及外交部亚太局有关负责人也前来出席。

大会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开始,我首先讲了话:(这篇讲话稿是我含泪连夜草就。尽管岁月流逝,我又辗转他国,但这篇稿子我一直带在身边,因为他不只是自己的心血,更是一份珍贵的纪念。)

纪念馆难一周年会场

今天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月黑风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粗暴践踏有关国际公约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造成馆舍严重损毁,二十多人受伤,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同志惨遭不幸。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全中国人民,全世界正义的人民同声谴责美国和北约的这一罪恶行径。

告别烈士现场

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同志是卓越的新闻战士。他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从事战地报道。他们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为之生、为之死、为之歌、为之泣的祖国,献给了祖国的新闻事业。他们有许多事还未做完,他们有不少计划还未能实现。突如其来的炸弹夺去了他们年轻闪光的生命。青山含悲,绿水呜咽。我们沉痛悼念三位同志,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继承烈士的遗志,完成烈士未竟之事业,以告慰烈士在天之灵。

在北约对南轰炸的日日夜夜,我驻南使馆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使馆遭炸后,大家团结战斗,互相救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这突如其来的浩劫中,在极其险恶的处境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利益,是工作的需要,是同志的安危。他们不愧为祖国的外交和新闻战士,在炮火硝烟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没有辜负党多年的培养和教育,在血雨腥风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潘占林(左三)向载着烈士遗骨和部分使馆人员的飞机挥手告别

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以国家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国务院、外交部,以及全国人民给我馆同志巨大的鼓舞、深切的关怀。党中央派来特别小组,带来了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深情慰问,派专机接回了烈士的骨灰、受伤人员和大部分馆员。回国后,死者得以安息,家属得到安排,伤者得到精心的医护,馆员得到慰藉。全国人民奋起声讨北约罪行,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在这场浩劫中,我们更深切地感到,祖国是我们的强大后盾,人民是我们坚强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我们的国魂。

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在我们使馆蒙难的日子里,南斯拉夫人民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及时派来救护队、消防队、急救车,成立了特别医疗小组抢救我受伤人员。南各级负责人员、普通百姓都赶到现场慰问。这体现了中南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馆员向南斯拉夫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最难忘,在那北约轰炸的日日夜夜,尤其在轰炸我馆的那天夜晚,我常驻南斯拉夫的新闻记者,以及临时来南执行任务的中央电视台及各报记者,始终同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战斗。更难忘,在我馆蒙难之际,旅南华人纷纷前来参加救助,帮助我馆人员转移,为同志们送来了衣服、食品和水,送来了温暖,送来了爱心。这不但表达了旅南华人对我馆的厚爱,也表达了旅南同胞的拳拳爱国之心,表达了血浓于水的深情。我在这里,向旅南华人表示深深的谢意。

一年过去了。岁月的烟云抹不掉我们的记忆。死难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我们要学习英烈,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哺育我们的中国人民。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接着,旅南华人代表胡女士讲话。她的讲话,有谴责,有愤懑,有追忆,有颂扬,表达了旅南华人的爱国之心和赤子之情。

与会者身临实地,听着饱含血泪的讲话,追忆当年的情景,在静默的人群中,有人小声啜泣。

五星红旗在使馆上空冉冉升起。这红旗在贝尔格莱德五月的蓝天里,显得格外鲜艳,格外雄壮。大家注视着红旗,不少人热泪盈眶。红旗,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场浩劫的见证,是对正义和良知的呼唤,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它好像在呼唤着人们,勿忘国耻,发愤图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馆难周年,潘占林(左)在被炸使馆前

大会结束后,人们逐渐散去。我走进破损的使馆大楼,追溯往年的情景,探寻昔日的遗迹。踏过满地狼藉的废墟,我们来到邵云环的房间。去年中秋节的月饼和人们献上的鲜花依然摆在邵云环的床上,仿佛主人不曾离去,仿佛不久前她还在和朋友促膝谈心。我们走进许杏虎和朱颖的房间,破损的墙壁上那大红“囍”字依稀可见。他们是新婚不久来贝尔格莱德工作的。我想起他们计划战后回国生孩子的愿望,这个圣洁的梦破碎了。但是他们的生命,在千百万生命里得到延续。《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谢戎彬在三位烈士的房间里分别点亮了一支蜡烛。他说,希望这个小小的烛光能让黑暗永远成为过去,让烛光为三位蒙难异国他乡的烈士照亮回家的路。

入夜,我们驱车来到被炸使馆门前。许许多多的旅南华人青年来到使馆门前的广场上,他们点亮蜡烛,坐在地上,一起唱起革命歌曲。他们以这深夜的歌声,纪念烈士,追悼亡灵,为逝者守夜。这歌声在馆难的地方想起,在烈士抛洒鲜血的地方回荡,显得格外悲壮。这歌声驱散阴霾,呼唤光明,也以那铿锵的旋律,撞击人们的心灵。一些路过或者闻声赶来的当地居民驻足观看。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中国了不起!这些青年是有希望的青年,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

一年过去了,人们没有忘记他们。在被炸使馆的大门前,天天摆放着人们寄托哀思的花圈和挽联。每一个到贝尔格莱德的中国代表团都要来此纪念,凭吊亡灵。我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副代表沈国放都曾专程来被炸使馆敬献花圈,悼念为和平与正义事业而献身的记者们。在大使馆门前还可看到卫生部代表团、作家协会代表团、河南豫剧团、山东足球队等代表团或者个人献上的花圈,表达人们不曾忘却的深深的思念。

李鹏率中国代表团访南期间

到我驻南大使馆被炸遗址探望

后来,李鹏委员长访问南斯拉夫,日程专门安排参观被炸使馆、为死难烈士敬献花圈。当天,烈日炎炎,李鹏委员长在满地狼藉的使馆院里观察被炸情况,表情深沉而凝重。人大代表团的所有成员都满怀义愤,不由自主地议论起来,就使馆所处位置,不可能是“误炸”。他们对在馆难中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

无论是平时,还是中国的节日、祭日,都有旅南华人前来祭奠。有的来自贝尔格莱德,有的来自南联盟的其他城市;有的献上一束鲜花,有的把挽联挂在栅栏上,有的把表达目睹现状的所思、所想、所愿的小字报贴在大门的墙柱上。其中有愤怒的谴责,也有无尽的哀思,有拍案而起的仗义,有对国家和民族未来深沉的思索,有对自己过去的追悔,也有矢志中华的誓言。这一幕幕场景,发聋振聩,激人奋发,催人泪下。

同中国人一样,南斯拉夫朋友也无法忘记中国大使馆的馆难和传播正义的三位死难的新闻记者。南中友协主席拉多舍维奇率友协理事会成员前来参加纪念大会,并向遇难的烈士献了花圈。拉多舍维奇不但是活动的参加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他不顾七十多岁高龄,眼里噙着泪水,在人群里忙这忙那。

南斯拉夫“东方之家”的朋友们也来参加纪念大会,献上百合花,点燃蜡烛,祭奠牺牲的中国朋友。当我常驻贝尔格莱德记者到一位“东方之家”成员、学习汉语的南斯拉夫朋友家做客时,发现在客厅正中,摆放着我被炸使馆的照片和三位中国记者的遗像,照片下面还用汉字写着:他们永远活在南斯拉夫朋友心中。主人说:“我和三位中国烈士素不相识,但他们帮助了我们,告诉了全世界战争的真相,他们是我们南联盟真正和永远的朋友,我们无法忘记他们。”

潘占林同“东方之家”的朋友们在一起

“东方之家”负责人维拉女士对使馆同志们说:“我总是觉得,三位烈士还活着,在茫茫人海中有他们的身影,他们还在忙碌着,工作着,他们已经成为我们南斯拉夫的一分子,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员。”

在国内,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烈士们。在江苏丹阳,在许杏虎、朱颖的纪念碑前,总是摆满鲜花。少先队员往来不绝地来到碑前,望着烈士的遗容,举起右手庄严宣誓:要学习烈士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好好学习,练好本领,为祖国的繁荣,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终生。孩子们一张张朴实稚嫩的脸,使人想起许杏虎的童年。这个家境贫寒的农民的儿子,生活朴素,学习刻苦,思想上进,最终成长为一个无私无畏的新闻战士。留在国内养伤的驻南斯拉夫使馆一等秘书刘锦荣专程从北京前往丹阳,去探望许杏虎的父母,去看看他成长的小村庄,看看那哺育他的红土地。

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在“红旗”汽车厂采访时留影

在邵云环的家乡佳木斯,她的父母得到当地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她的家已经搬到四室一厅的房子里,二老身体都很好,经常有许多志愿者前去帮助他们。邵云环曾经就读的小学,更名为“云环小学”。在邵云环曾经插队锻炼的加各达奇,房东在她的遗像前摆上鲜花和水果,并不断地念叨:“云环,回来吧,看看家乡的父老乡亲,看看家乡的变化,家乡人想念你啊!”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在邵云环黑色的大理石墓碑前,她的同事们前来祭扫。墓地四周已经长满绿茵茵的芳草,人们对她的思念和亲情也像青草一样绵绵不绝。邵云环的同事、朋友、亲人在墓前献上一束束鲜花,衬托着她那坚强、谦和、善良和深思的脸庞。她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大家,仿佛她没有离去,仿佛她仍生活在他们中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在同事的心里,她仍在遥远的国度工作,也许正开车去采访的路上,也许为赶写稿子彻夜未眠,也许正在思索驻在国当前的时局……

— END —

图文 |《战火中的外交官:亲历北约炸馆和南联盟战火》

作者 | 潘占林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